标准设备
欢迎进入“漫威宇宙”(组图)
电影《金刚狼》系列终于走完它17年的路途,于上月,在荧幕上作了最后的谢幕演出。此时,距离金刚狼首次出现在“漫威宇宙”中已有43年,而距离漫威宇宙开天辟地创世纪的1939年,已逝去了78年。在这78年之中,曾有无数企业想成为漫威,但只有极少数活了下来,建立起自己的IP,在整个社会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自成体系的、具有表征意义的“文化”。
为此,美国《经济学人》撰稿人肖恩·豪写了一本《漫威宇宙》,从不同维度分别呈现了作为企业、IP和文化的“漫威”。无论你是漫威的粉丝,还是文化娱乐产业的局中人,或只是关心社会文化的有趣的人,都一定会在这本封面看起来像街头漫画一样的书中,找到你想看的东西。
当漫威影业出品的最新一部电影 《金刚狼:殊死一战》落幕,那些“漫威迷”们,许多都看得落泪。看超级英雄电影,结果却大哭一场,很意外却又合情理——这既归功于故事的打动人心,又得益于对“X战警”系列的情感代入。“纵使年华老去,但是精神不死”,又或者“都说你英雄迟暮,我却说你终偿所愿”,影迷们纷纷在社会化媒体上留下观后感,而这部科幻动作电影在向来以严苛、高标准的“豆瓣”上竟被罕见地打出了8.4的高分(满分为10分)。
我当然会推荐这部电影,但今天谈的却不是关于它的影评。以它为展开,如今国内有大批漫威粉丝,但追根溯源,这个群体的形成时间实际上不长。他们大都由2008年4月30日上映的《钢铁侠》系列电影孵化而来,满打满算也就九年光景。期间,陆续上映了像《钢铁侠》《无敌浩克》《银河护卫队》《蚁人》《奇异博士》等电影。漫威是不停“挖坑”,影迷是不断“入坑”,结果越陷越深,直到漫威影业总裁凯文·费奇对外宣布,他着手构建的正是宏大的“漫威电影宇宙”,目前开启的不过才是第三阶段……
全球范围的狂收票房、粉丝以及声誉,事实上,如今的漫威事业如日中天,商业帝国版图峥嵘显现。随之而来的,有更多的人开始报道、研究这家企业,这既包括像《漫威百科全书》一类的入门指南,也有像《你必须要知道的漫威》的细节梳理,当然,还有像肖恩·豪的《漫威宇宙》直接内幕起底。
2015年上半年在美国访学期间,我就曾留意到肖恩的这本书,它的出版无疑是及时的。它算是首批系统介绍漫威公司发展史的书籍,填补了市场有关的资料文献的空白。特别在当时,国内关于漫威的书籍只有漫画本,却没有公司史。但对于漫威粉丝和影视从业者来说,他们都太需要好好注视此公司了。从当初在漫画全盛时代应运而生,到后起之秀反超对手DC动漫并长时间引领市场,再到曾经一度濒临解体处于危机边缘,一直到最近成为业界翘楚战绩傲人,自创武功、自立门派,开启浩瀚的“宇宙”——命运多舛却又能劫后逢生的漫威究竟是怎么做到的?“漫威模式”意味着什么?它给我们的借鉴、启发又是什么?在讲求资本、创意、创新的时代,此公司太值得研究了。
从体量上看,这本书真的像是“漫威宇宙”,庞大、繁杂。在41万余字的篇幅里,肖恩·豪这位《娱乐周刊》前编辑、长期从事娱乐产业报道的记者详尽地、甚至不厌其烦地介绍了漫威公司长达近80年的发展历史。在这段或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历史长河里,肖恩陆陆续续让参与漫威时代进程的亲历者、见证者、推动者以及那些虚构出来的几千个超级英雄粉墨登场,这是一部华丽的、激动人心的漫威兴衰史。
按照肖恩的记述,漫威起先只是一家再小不过的漫画周刊工作室,它不过是马丁·古德曼,这位出生在纽约布鲁克林一个俄罗斯移民家庭的出版人眼里的某个“业务板块”。上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衰败、民生凋敝,这一切客观上刺激了侦探小说、超级英雄漫画等文化消费的兴起。当时民众在内心需求上渴望躲避现实、享受短暂的欢愉,伴随着漫画业的兴起,漫威算是破土而出,小荷才露尖尖角。
然而,年轻的漫威在接下来的征程中有很多事要做,有不少困难要去克服,当务之急,便是如何在强大的DC漫画面前,谋求市场的生存空间以及向读者塑造那些饶有趣味、独树一帜的漫画英雄人物。1938年,当两个年轻漫画家,杰瑞·西格尔和乔·舒斯特,把自己手绘的13页漫画蓝本《超人》 以130美元的价格卖给了美国国家联合出版社,借助超人这个身穿蓝色紧身衣与红色披风、力大无穷的新宠,国家联合出版社旗下的《动作漫画》杂志发行量轻松突破了50万册大关,而此公司就是DC漫画公司的前身。除了超人,DC还拥有蝙蝠侠、神奇女侠等超级英雄,与读者建立起了牢牢的情感纽带。
1939年8月31日,漫威漫画单行本第一册正式出版,只有寥寥64页,售价10美分。有一些现在听起来完全陌生的超级英雄,如霹雳火、蒙面牛仔大盗等。第一期销量不错。很快,因为“二战”的爆发和后续市场的升温,漫威急需创造出一系列能够让男性青少年读者为之痴狂的超级英雄,以便向DC靠拢。
对漫威发展史而言,转折点或分水岭应该是斯坦·李这个如今人见人爱的老头儿。他本名斯坦利·利伯,早期职业生涯中曾给一些快餐类或像是国内的地摊文学的读本撰写过粗俗段子、绘过漫画,为了尽最大可能避免暴露实际身份,因而取了个笔名“斯坦·李”。但谁都没想到,包括他本人,这一个名字日后伴随着漫威公司的起承转合、起起落落,一直到现在的声名显赫。
斯坦·李刚开始的工作是打杂,包括拖地、煮咖啡,间或替漫画专栏作家创作一些配角的台词。两个月以后,为了激励这个勤快的年轻人,公司给了他一个小小的任务,为《美国队长》撰写一个大约两页的短篇的故事情节,然而斯坦·李却上交了一篇巨著,并冠以《美国队长挫败叛徒阴谋》的标题。很快由于公司的人事变动,简单讲,就是初创的元老暗地里为DC打工接私活被古德曼解雇,年轻的斯坦·李临危受命,就此成为漫威漫画创作部的掌权人。
此后,依托复杂的时代背景,在每一个历史时期,斯坦·李总是能应景地创造出一些漫威英雄,譬如,“冷战”和核战争威胁为大众娱乐注入了一股全新的焦虑与放纵气质,所以漫威有了绿巨人浩克;后来美国深陷越战的泥潭,约翰逊总统“伟大社会”的一揽子计划使政府陷入了巨额赤字,经济稳步的增长疲软,黑豹党、嬉皮士、民权运动和左翼激进街头政治席卷青年一代,要求美国做出前所未有的激烈变革。漫威的“X战警”就在这样的动荡社会背景下诞生。“显而易见,变异人英雄就为了平权而奋斗的非裔美国人,而X教授与万磁王两个人物的现实原型就是马丁·路德·金与马尔科姆·X,一个平和,一个愤怒,一个试图通过合作沟通融入人类社会,一个则号召用一切可能手段,以犯罪为反抗。”
据称,斯坦·李是个温和的自由主义者,他频频接受《乡村之声》以及《滚石》等激进文化刊物的采访,声称漫威的英雄世界并非脱离现实——漫威的英雄阵营里增添了多位黑人英雄,诸如1966年《神奇四侠》第52期中亮相的“黑豹”,以及后来的“猎鹰”。再有阿波罗登月计划以及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太空竞赛,造就了全球公众对于外太空宇宙的兴趣,从而催生了诸如《2001太空漫游奥德赛》之类的影视作品。为了迎合这股对于太空探索的公众热情,漫威也决定组建一批全新的、以遥远星系为舞台的超级英雄。1969年,“银河护卫队”宣告成立,他们和“快银”一起对抗反派“行星吞噬者”,而为了将这些天外来客能与地球上的人类超能英雄并肩作战,斯坦·李又为漫威虚拟世界创造了专门应对此类威胁的高科技机密机构”神盾局”,此时漫威漫画在全球的销量已达到每年6500万册……
在《漫威宇宙》一书里,作者肖恩差不多以两条线索在讲述漫威的故事。一条线索是作为公司的漫威是如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并入迪士尼集团),期间又是如何从一次次的磨难,例如股权纷争、业绩惨淡、几次易手、破产重组等挺过来,造就今天的辉煌。其实关于漫威为什么在其早期的电影、电视作品中表现平平,甚至其旗下的蜘蛛侠、X战警等人物版权还旁落他家等教训早有人分析、评述。概括地说,早期的超级英雄影视作品之所以未能获得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电影特技与拍摄技术的局限,无法将漫画中的奇观世界完整而精确地呈现。另一条线索就是漫威的超级英雄们、反派人物的诞生始末,内容涵盖了那些知名或不知名的角色其创作的时代背景是什么、文化主题又是什么,乃至思想内涵。
不可否认,在漫威长达近80年的企业未来的发展中,它也同步地完成了世界现存历史上最错综复杂的“故事接龙”和虚构的宇宙体系的构建,囊括了成千上万个相互关联的角色和插曲。肖恩·豪的以下定论是对的:“对于连续几代的读者而言,漫威已经成了现代世界的一大神话。”但回到本书,肖恩虽然查阅并甄别了大量的史料系统而又全面地记录了漫威,也多少揭露了以往新闻媒体报道不曾涉及的鲜为人知的内幕,但对于希望能从中获得公司运营之道的读者来说,他们所期待看到的揭示是不够的。
漫威打造了一个文化帝国。今年是漫威成立的第78年,对人类来说,也许78岁已属迟暮,但对于一个宏大宇宙来说,78年不过是蜉蝣生于天地的瞬间,万物生长方兴未艾,许多想不到的造化还在不断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