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设备
视觉中国:AI浪潮下的逆袭之路与隐忧
市场普遍期待的“杀手级”AI应用未曾如期而至,从ChatGPT到Kimi、Sora等热词频频跃入眼帘,个股股价也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过山车,但现实却依旧有些失落。不过,时至2023年11月,字节跳动的新AI工具豆包的推出,似乎打破了这一沉闷的格局。豆包,凭借其出色的聊天、写作和语言翻译服务,截至11月底用户数已突破1.6亿,日均新增用户约80万,成为全世界第二、国内第一的AI应用。令人瞩目的是,这款软件的日活跃用户(DAU)已接近900万,远超过Kimi的300万。这一热潮伴随着迅猛的增长,竟使视觉中国的市值在短短一个月内翻倍。
视觉中国,作为视觉内容版权市场的领军者,似乎也在AI浪潮中找到了新的曙光。11月底,抖音旗下的剪映功能加入了视觉中国的版权调用模块,预示着其商业流量的巨大提升和可观的版权收益。但更重要的是,这一切标志着视觉中国商业模式上的一次蜕变,告别了以往单纯IP角色的定位,迎来了基于AI的全新机遇。
视觉中国的市场暴涨并非完全是炒概念。在AI图像生成技术普及后,许多人认为视觉中国的商业逻辑遭遇了颠覆:AI生图技术让用户不再依赖传统图库。然而,真正的挑战在于,任何大模型都需要大量的源材料来训练,特别是高质量的授权素材,视觉中国恰好能满足这一需求。视觉中国不仅拥有庞大的图库资源,还通过收购全球顶级图库(如比尔·盖茨创办的Corbis),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市场上的地位。
在图像生成的技术转型中,视觉中国保持着内容的高质量,搭建了良好的合作基础。例如2023年初,他们与华为云联手开发视觉大模型,随后其合作伙伴持续不断的增加,现已与多家科技巨头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通过这一些合作,视觉中国正在演变为一个AI内容交易平台,一方面为AI模型提供优质素材,另一方面为用户生成的创作提供交易市场。
然而,尽管视觉中国目前在AI应用中展现出积极的发展的新趋势,其财务情况却显得堪忧。近几年的营收数据表明,自2019年前后的“黑洞照片”事件后,视觉中国的收入持续下滑,尽管在2021年后有所回升,但2023年的7.81亿收入仍未恢复到2017年的水平。尤其是归母净利的表现更为惨淡,波动幅度较大。
2024年前三季度,视觉中国的营收仍同比增长5.87%,但净利润却下降了33.33%,这一切都预示着其商业模式面临挑战。虽然现阶段客户数增长表现稳定,视觉内容营收占比始终在99%以上,但从毛利率年年在下降的趋势来看,市场之间的竞争的压力逐渐显现。
总之,视觉中国在AI浪潮中迎来了新的机会,也面临着巨大的市场考验。当前虽然市值高于实际营收,但若新商业模式无法持续发酵,未来或将考验其在数字媒体领域的生存能力。需要紧密关注其后续的财务表现,以洞悉这一独角兽的未来走向。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