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 / EN
banner图
掌握核心技术 驾驭光的运用

产品中心

机器人 “飞檐走壁”检查隧道质量高效又安全

日期:2025-03-14 来源:产品中心
设备概述

  浙江省交通工程管理中心研发的空陆两栖攀爬检测机器人,可对隧道衬砌质量进行快速检测,效率提高3倍以上。

  2.与人工检测相比,机器人可在隧道壁上自如行走,环向检测技术难题得以解决。

  3.然而,研究人员希望引入AI模型,实现自主规划路径和缺陷智能判别,提升检测准确性。

  4.目前,攻坚小组正瞄准仿生视觉感知、适配北斗导航等技术领域,建设更加数字化、无人化、智能化的质量安全监管应用场景。

  潮新闻联合浙江交通推出“建设创新浙江 交通新质引航”栏目,围绕交通前沿科学技术创新发展支撑引领高水平交通强省建设,以科普视角解码“黑科技”背后的创新逻辑,揭开它们应用场景的面纱,进一步了解科创何以让“通途”更智慧、更绿色、更高效。

  在浙江省公路、铁路隧道里,有时候能看到检测工作员和一个“机器人”搭子一起工作。慢慢腾空起飞,小心地贴上隧道壁,像壁虎一样爬行,它“看到”的东西会转化成相应数据通过APP传回管理平台。这个机器人不仅在爬行的时候会避开、绕开障碍物,对平面和环形隧道壁的“巡视”都不在话下,是个工作效率高、聪明、能干会“飞檐走壁”的机器人。

  这其实是由浙江省交通工程管理中心牵头研究的一项科技成果,目前已通过浙江省交通运输厅科技计划项目成果鉴定,并获评2024年中国公路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该项成果准确来说叫“空陆两栖攀爬检测机器人”,可以对隧道衬砌质量进行快速检测。

  大家对衬砌可能不是很熟悉,省交通工程管理中心副主任韦征简单做了介绍:“隧道开挖以后,相当于在土里面掏了个洞,为了尽最大可能避免泥土和岩石掉落,需要有东西支撑。用来支撑的结构就是‘衬砌’。”

  然而,隧道施工每一个步骤都环环相扣,马虎不得。衬砌施工的时候,稍不注意就容易造成衬砌厚度不足和空洞等缺陷。因此,在隧道施工衬砌质量监控环节,有必要进行检测。

  以往,为了检查隧道衬砌厚度和空洞,往往需要人站在数十米的登高车上手举着雷达顶着衬砌表面像蜗牛一样挪动,“确保它耦合,我们才可以测得准确,就像做B超那样。”韦征说。

  四五个人一干就是起早摸黑的一天,耗时耗人不说,还存在极大的安全风险隐患,同时高空作业车行走不平稳也会导致数据准确性较差。一套集约化、自动化、智能化的隧道衬砌检测技术与装备的需求就是这样在实际施工全套工艺流程中被提出来的。2019年,浙江省交通工程管理中心联合中铁十二局等五家单位形成了项目攻坚小组初步提出了机器巡检代替人工检测的想法。

  攻坚小组集结了各领域数十名专家,历经了数百个日夜,从机器人一号到机器人六号,机器人的性能与指标均得到大幅度提升,在2022年,第六代检测机器人正式亮相,助力隧道衬砌的质量监督抽检。和人工检测相比,一个人操控机器人即可,效率大大提高。

  团队一直在对机器人进行迭代升级,“光是飞行装置的框架结构就变了好多次,原始机型只能沿着隧道一直爬,不能环向爬,环向爬就要被卡住。”一个个问题解决的背后是数百张图纸和无数次的现场试验。

  如今这个空陆两栖攀爬检测机器人在隧道壁上可以行走自如,随意转弯调转方向等,“能轻松实现边行走边做检测的目的。”空陆两栖攀爬检测机器人飞檐走壁的同时,会把有用的信号进行远程反馈,并完成智能评价等,解决了衬砌断面环向检测的技术难题。

  尽管通过不断应用,空陆两栖攀爬检测机器人的检测效率已经提升3倍以上,实现了智能化管理,能够及时预警整改,极大地降低时间、经济成本,提升了管理上的水准。不过韦征希望它更聪明,“我们大家都希望引入Deepseek等AI模型,实现自主规划路径,对缺陷智能判别,比如说发现哪里脱空,自己规划路线把缺陷部位找出来进行反馈。”

  目前,攻坚小组正瞄准仿生视觉感知、适配北斗导航等技术领域,建设更加数字化、无人化、智能化的质量安全监管应用场景,助力打造平安百年品质工程,持续用科学技术创新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