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 / EN
banner图
掌握核心技术 驾驭光的运用

非标设备

西安高新:硬科技热带雨林悄然崛起重塑产业未来

日期:2025-03-02 来源:非标设备
设备概述

  在陕西科学技术创新的宏伟版图上,硬科技企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崛起。它们凭借颠覆性的技术突破,正在悄然间改写多个传统产业的底层逻辑。西安高新区,作为这场硬科技革命的策源地,孕育出一片生机勃勃的硬科技“热带雨林”。

  进入调试区,焊接火花与实验室的激光束交相辉映,记录下陕西硬科技力量如何将深奥的理论转化为产业变革的钥匙。走出实验室,从时间维度捕捉细微之处,这里重新定义了中国光电科技的速度;深耕产品研制,西安高新企业凭借智能红外成像将“不可见”转变为“可见”。

  2月28日,西安民营经济硬科技企业媒体行记者团走进了西安中科光电精密工程有限公司(简称“西安中科光电”)、中智科仪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中智科仪”)、西安中科立德红外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中科立德”),一同见证这一些企业在硬科技领域的集体突围,这不仅反映了陕西光电产业链的进阶,也是中国硬科技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独特创新范式。

  在西安中科光电的三维视觉智能感知实验室,我们被新型的双目视觉智能机器人所震撼。不同于传统摄像机的二维成像,该机器人具备了快速识别周围物体三维信息的能力。西安中科光电软件技术部经理聂永明指出:“就像我们的人眼能够直观地感知物体的位置和大小,我们通过创新让机器也拥有‘空间思维’。”

  但仅仅具备“看”的能力是不够的,还需将信息准确地传递到机械手臂。为实现这一点,西安中科光电开始了对机器人从“眼”到“脑”,再到“手”的训练过程。首先是识别物体的三维信息,接着把信息传递到后台,最后由后台发送命令给机械手臂,这一切都是为了有效解决我国在智能制造领域面临的难题。当制造业的机器装上“眼睛”和“大脑”,将带来怎样的产业变革呢?

  在西安中科光电的智能焊接机器人调试区,记者团看到了这一变革的雏形。机器人正在对桌子上的物体进行三维信息识别,不久后机械手臂就执行了抓取命令。西安中科光电市场主管赵健介绍道,传统的工业机器人需要人设定某个动作,而新一代的智能焊接机器人则能通过三维模型智能识别,进而一键全自动焊接,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赵健表示:“机器的稳定性极高,可以24小时不间断作业,有效解决了焊接任务中的多种误差问题。”

  西安中科光电董事长吴易明认为,未来将在人形机器人、无人驾驶等领域展开更深入的探索。

  在中智科仪的展览中,记者团发现了一款神奇的产品——手持式穿透成像仪。即便是漆黑的柜子,透过这款仪器,隐藏的物品瞬间显现。中智科仪常务副总经理金鹏程兴奋地介绍:“我们的新产品可在透火、穿烟雾等复杂环境下进行长视距成像,凭借光的时间差来实现。”

  作为国内首台实现商业化的“逐光”皮秒时间分辨门控相机的研发者,中智科仪的成像效果已达国际一流水平。它的技术被大范围的应用于多个领域:消防救援中可以穿透火势和浓烟识别生命体征、警用侦查中可穿透车窗识别车内人员、智能交通中可弥补浓雾下的监控短板。

  这种“科研-产业”双驱动的模式,证明了硬科技公司在技术突破与社会价值实现之间形成了良性闭环。

  而在中科立德,智能红外技术为我们打开了“不可见”的世界。作为陕西光子产业链的链主企业,中科立德在红外热成像技术上形成了独特的发展路径,重新定义了人类的感知边界。

  中科立德的核心技术涵盖高精度多光谱智能成像与测量等,集成了光电产品的设计、加工到检测的全流程。在其代表性产品——车载辅助驾驶系统中,通过可见光与红外热成像的结合,提升了夜间与恶劣天气下的驾驶安全性。

  随着全球产业链的加速重构,西安高新区以硬科技为核心,正在光子芯片、智能传感、超快成像等多个领域构建创新矩阵。截至2024年,高新区高新技术公司数将突破1.5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达到1.9万家,这里汇聚了独特的创新生态,展现了新质生产力的潜力。

  随着“双中心”核心承载区建设的推进,西安高新区不仅是中国硬科学技术创新的策源地,还将在全球产业变革中扮演重要角色。在这里,硬科技不仅是实验室的展品,更是重构产业规则的源代码,这正是中国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深层逻辑。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