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体育网页版官方入口
【我在安徽挺好的】杨竹:用镜头定格幸福安徽
从贵州到北京,从北京到安徽,记者杨竹在三城辗转中生活成长,耕种理想。选择落脚合肥,杨竹说,因为合肥与贵州有着最深刻的历史渊源,安徽的城市气质让他时常想起家乡,也算从童年经验中出走后,绕了半个中国,又回到童年经验中去,一切都刚刚好。
现在,杨竹在安徽日报社视觉新闻中心担任摄影记者,长期拍摄体育、教育、民生、区县题材新闻图片,获奖无数。于他而言,记者工作不仅意味着荣誉和责任,也是个体了解城市发展,居民生活状态的最佳窗口,借着这个窗口,他走遍了中国,借着这个窗口,他与合肥一见如故。
杨竹笑言,小时候,因为‘徽’字难写,所以对安徽和合肥没多少印象,直到2006年,在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工作的他因为一场体育赛事转播第一来到合肥,当年老城区环城公园绿树成荫,琥珀潭灵动清秀,让他印象非常深刻。“一天工作结束,吃完宵夜,在公园走过一圈,觉得小城市生活闲适又有趣,住在这里的人一定很幸福。”杨竹说,他最开始爱上合肥,就是爱上了这种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我从小在小城市长大,喜欢在城市里轻车熟路穿行的感受,也喜欢相对亲近的人际关系,没想到来到合肥又找到了这种熟悉的新鲜感。”
机缘巧合,三年后,因为工作,杨竹再度来到合肥,新建的金寨路高架,正在建设中的新区,崭新的奥体中心……这次,合肥蕴发的生机,让他一阵欣喜。“无论是政务区的规划,还是城市的状态,让人真切地感受到合肥发展的速度。”第二次来到合肥,杨竹说他看到了合肥起飞的态势和大城市的雏形。2010年,研究生毕业,杨竹最终决定放弃拥挤嘈杂的北京生活,将目光转向合肥,转向这个他心中的“幸福城市”。
生活上,从北方迁移到中部,工作上,由团队协作转为独立选题,一种原因是自由与新鲜,另一方面,是挑战和未知。
从找选题到联系采访对象,从采访交流到撰写消息通讯,来到合肥后,杨竹用了大半年时间熟悉采编流程,完成电视导播到摄影记者的身份转换。“做记者后,限制少了,更自由,更加需要在统筹协作和个性创新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慢慢形成自己的风格特征。”杨竹坦言,自己是一个喜欢新鲜感的人,“在一个岗位,一个地方待太久,很容易产生倦怠感,相比稳定,我喜欢在挑战中不断认识自己,不断寻找自我的价值。”
2016年夏季,安徽遭遇洪水灾害,多地水毁严重,当时正在宣城采访体育赛事的杨竹立即赶赴一线,第一个近距离跟踪报道了该市抢险救灾和群众转移情况。从宣城回去后,放心不下一线灾情的他又连续做了系列报道,对灾后重建进行跟踪,“其实无论是从哪个角度来说,我更愿意看到堤坝稳固不破,一切完好无损。”杨竹说,正是这样的采访,让他有了深入了解安徽的机会,也让他对安徽有了更深的感情。
初来合肥,没有亲属和朋友,一切重新开始,对杨竹来说,也是一个不大不小的考验,但好在随着工作走上正轨,他对合肥也慢慢变得熟悉,现在每周,杨竹都会约上三五球友,定时定点进行比赛,在生活和工作之间找到平衡。
“从陌生到熟练,自己也在熟悉的过程中逐年有了提高,重新认识了自己,逐渐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健身、游泳、踢足球,打篮球,爱体育也爱看书观影旅游写作,闲不下来的他在合肥认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常常组起队伍固定比赛行程,既分散了工作所承受的压力,也给生活增添了乐趣。现在,杨竹已经走遍了安徽的大部分地市,对合肥的熟稔程度不亚于自己的家乡,也在这里安了家买了车,对他来说,合肥已不再只是一个工作地点,而有了更深的羁绊。他笑着说,以他对合肥的熟悉程度,“即使失了业,也可以跑专车养家糊口。”
谈起新一年的计划,杨竹说,他年年都会给自己安排新的任务和新的着重点,希望在刺激中迎接挑战,在挑战中拥抱意义和收获。“对我来说,成绩是过去一年的总结,不是新一年的目标,我希望自己别复制成绩,每一年都有新的提高。
“合肥就是这样,机会在,潜力也有,正在往不断精彩的道路上行进,也在时代步伐中逐渐显露出自己的特色。”杨竹说,他正跟合肥一起成长,一起感受自身和城市的变化,他相信,合肥会慢慢的变好,也相信自己会变得慢慢的变好。(记者 陈欣然 杨雪 王兆 李旭 李晓露)